热点材料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了解更多热点材料和备考资料,可关注官方微信号:htgwy01
一.材料背景
数据来源:新华网数据新闻部:网络谣言离你有多远?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更为快速,网络谣言如影相随。《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通过对2018年上半年移动舆论场中的450个谣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让你全面了解网络谣言。
谣言涉及地区以华东的最多,全国性谣言其次。
其他谣言涉及地区的数量排名依次为华中、华南、西南、华北、西北、国际和东北。
谣言类型分布
流传最多的谣言涉及的类型以社会安全、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最多,依次占据前三位,其他较多的谣言类型还涉及公共政策、媒体事件、卫生防疫、政务法制、经济发展、食药安全和突发事件等方面。
谣言传播特征
造成谣言传播的源头多为政策解读不清或媒体报道不实。谣言传播的时间多为重大节日前后。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封闭式社交网络成为谣言快速传播的平台。而谣言的传播大多迎合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表达社会心态的心理。
网络谣言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
以微信、微博和网络论坛为代表的网路新媒体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灾区”,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则成为网民获取辟谣信息的主要渠道。
数据显示,有62.88%的网民会经常看到谣言,有37.12%的网民会偶尔看到谣言。这也说明,任何人只要上网,就不可能没有看到过网络谣言。
年龄越大,网络辟谣行动力越弱
微信成为谣言最集中的平台。从年龄上看,微博谣言主要受到20岁以下人群的关注,而中老年人更多关注到微信平台上传播的谣言。
另外,学历与谣言的识别度成正比,高学历人群对谣言的识别度更高,而学历越低的人群越偏向从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二.相关评论
在笔者看来,网络“谣言”猛于虎也,而作为一名有理性的网民,要坚决抵制这些虚假谣言,万不可为这种形同于老虎的网络谣言推波助澜。
众所周知,网络是个纷繁多变的世界,网络以其快而捷的优势,深受广大网民的喜欢,于是网络便成为大家发表言论的一个自由平台。对于一些热点事件,作为“旁观者”的网民总是喜欢围观拍砖,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实“围观”未必不可,但是大家不可以失去判断事物的正确三观,不能做一个没有理性判断思维的看客,不能对一些道听途说的措辞去做一些无根无据的评论,大家要清楚地认识到“旁观者未必清”。
大家应是理性的网民,不能被人从背后捏着行事。因此,在传播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深刻意识到:人云亦云、三人成虎往往给传闻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谨言慎行,在网络中不可缺少,尤其是对一些碎片化的谣言信息,更应正确分析,明辨是非,坚决不做虚假网络信息的造谣者、复制者、传播者。大家要善于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大家要关注事件的真相,不去抹黑事实,不去渲染虚假;大家要从真相中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新提高、新收获。
——中国文明网《抵制网络谣言,倡导文明评论》
要遏制网络谣言的发生及传播,有关部门绝不能一辟了之,“出来一个补救一个”。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 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网络造谣成本很小,但是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难以估量。面对谣言,有关部门要拿起法律利剑,追责到底,斩断谣言源头,还大家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扬子晚报《网络谣言不能一辟了之》
网络谣言也是一种灾害,很多时候甚至猛于洪水猛兽。尽管多数谣言的始作俑者受到了法律处分,但直到现在,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仍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朋友圈”。此外,夸大甚至虚构事实而通过微信众筹募捐,也是较为突出的一种现象。这些现象除了戕害社会诚信体系,而且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以及企业与个人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
网络谣言之所以肆无忌惮,最主要原因还是违法成本低,甚至无成本。谣言发布者,固然有恶作剧的考虑,但更多的造谣者还是为了炒作与营销。抵制网络谣言,不仅要发动群众的力量,而且政府有关部门与司法机关也应积极参与。对于虚假信息,及时澄清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治理生产谣言的“土壤”,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谣言,执法部门要根据群众举报,及时采取法律手段,惩治肇事者;对于不受法律追究的造谣行为,可将当事人纳入“诚信黑名单”。总之,打击网络谣言,要全国一盘棋,众志成城,进行全方位围堵,不放过任何一个造谣者。
——广州日报《用‘洪荒之力’打击网络谣言》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教授蔡静梳理了谣言研究的脉络,并谈及了谣言应对的正向引导。蔡教授表示在舆情发布和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不可逆转变化的今 天,要想在自然灾害事件传播中,看到更多真实的正能量报道,就要求在复杂的网络空间里,重新规定或重建话语秩序,使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从官方代表到意见领袖到普通民众,都在网络空间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完整的信息传递秩序贯通整个社会,为实现正向传播提供更大可能性。
人民网要闻部求真栏目主编孝金波谈论了自然灾害谣言澄清的时度效问题。时,即要制定应急预案,跟谣言赛跑;度,则是厘清事实,把关报道分寸,这要求一方面 引用权威部门的回应辟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作用,做好研判把关,引导正能量。效,要求媒体报道注重实效,不秀智商不打脸。此外,关于媒体如何做好谣言澄清工作,孝金波主编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避免“过敏”,避免因为媒体报道对谣言起到扩大作用;其次是避免“优越感”,不为吸引眼球铤而走险;另外使用创新手段研究如何令人乐于澄清分享也不可忽略。
——人民网《引导网络正向传播,让谣言止于‘治’者》
三.热点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大家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同时,网络的发展使网络言论更加自由,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互联网的发展固然令人欣喜,但随之而来的各类网络谣言也成为危害互联网健康的毒瘤。
网络谣言不仅会造成错误信息的大量传播,甚至有可能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面对网络谣言,除了号召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以外,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抵制网络谣言。具体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进行。
第一,对于网络谣言要及时反应,及时制止,防止影响扩大。网络谣言的特点在于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因此,仅靠传统报纸、电视等媒介来辟谣会跟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可以通过建立官方账号或专门的辟谣账号等方式,对网络上的谣言及时辟谣,树立权威形象,增加网民的信任度,将网络谣言扼杀在网络之中。
第二,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制造谣言、故意传播谣言的行为要予以坚决的制止和打击,增加传播谣言的违法成本,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牟利。
第三,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面对谣言,绝对不能仅仅等谣言传播出来以后再采取措施来补救,要想真正遏制谣言,需要有统一协调的监管部门和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第四,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让公众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树立分辨网络信息真假的意识。同时,对典型的网络谣言特征予以曝光,保证公众掌握基本的辨别谣言的能力。
途途君在此预祝各位考生备考顺利,马到成“公”!